哪些公務員職位將被AI取代?

事實上,整個公務員工作制度確實很複雜,作用也比較大,改革只能以比較穩妥的方式進行,但仔細觀察,還有很多同質化的工作,或者說是比較單調的工作。我以前有個朋友在民營企業工作,月薪8000元左右,但一直找不到合作夥伴。這對父母也覺得兒子在民營企業的工作不穩定,於是決定花大價錢幫兒子進入國企。最後一項工作是讀取電表並記錄家庭的繳費情況。

顯然,如果這方面的電力系統升級,電表可以上網,朋友可能不用再背梯子查電表了,電費可以上微信、支付寶,這也意味著朋友失業了。還有交警貼罰單的工作,要知道很辛苦,特別是臨近農曆新年和寒風大的早晨,目的就是趕在車主逃逸之前貼好罰單,現在AI無人機已經成熟到可以發幾架飛機、繞幾圈、拍違停、自動給車主發快照,車主手機收到罰款信息後。罰款可以自動繳交,自然形成“無人”的罰款制度。這樣的罰款讓人費解,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司機的焦慮。

顯然,一些基本的公共崗位必然會成為AI取代的重災區,或者說這些單調的工作本來就不應該存在。此外,隨著相關技術、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,AI也有可能取代更複雜的工作,比如金融、審計,甚至法庭法官都可以被AI機器人取代。在公共服務系統中,有大量的“審核”工作,一些敏感崗位需要進行大量的盤查,判斷邏輯並不複雜,但數據量非常大。在公共服務系統中,有大量的“審核”工作,一些敏感崗位需要進行大量的盤查,判斷邏輯並不複雜,但數據量非常大。部分崗位會涉及父母的工作狀況、家庭狀況、地域優先順序等一系列參數,以及三代以內的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。如果采用人工調查和審核,不僅准確率不高。這也非常耗時。比如,一次人工統計審核需要15名工作人員,需要3天時間逐一篩選,總共需要500個小時左右的工作量,而人工智能只需要5個小時,效率簡直是無與倫比的。顯然,這樣的比較不應該令人沮喪。畢竟,就簡單的計算、掃描和辨別而言,人類早已輸給了計算機。就像現代金融部門將不再培訓算盤操作一樣,未來,手工審計師、財務委員和數據統計員也將失去工作。
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許多國家的法律部門還積極引入AI機器人法官,他們可以更快、更准確、更詳細地理解法律條款,並能通過海量數據不斷地對案件進行“學習”,積累執法經驗,逐步提高判決的精准度。更重要的是,AI法官執法會更加嚴格,不會受到人類情感因素的幹擾,從而做出絕對公平公正的判決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不會因為權力或賄賂而做出非常惡劣的行為。事實上,AI機器人在中國早已出現在法庭上,堪稱先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