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從墨西哥人的角度來看,這是不公平的。對於華裔來說,參加輔導班是理所當然的,但墨西哥人認為這是不公平的競爭。相信這場爭議還會持續,不同群體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是絲毫不能讓步的。
這一系列事件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之一:文化因素。中國人非常重視孩子,他們的教育是第一要務。有了它,無論是在中國,還是在美國、加拿大,中國人走到哪裏,培訓班就會蓬勃發展,這與教育理念和制度,包括社會制度無關。比如,新東方向華人最多的加拿大開放校區;又比如,隨著紐約、舊金山華裔移民的增加,各種以考試為中心的輔導班迅速湧現。在舊金山的亞裔美國人區,很多中小學門口都有補習班,孩子們放學後直接去補習班,好像在想去台灣學習。同樣,各種入學考試往往被家長視為最公平的錄取標准。
中國的教育問題也很相似。比如,高考改革。一方面,我們批評各類入學考試少分,導致應試教育繁榮,但一旦調整或修改這種錄取辦法,就會遭到強烈反對,原因也是公平的。
因此,中國的各種教育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育體制問題和教育觀念問題,更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在教育中的反映,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教育部門的不稱職。近幾年來教育領域改革的原因也是相關的。例如,如果減輕了課堂負擔,課外負擔就會增加,輔導班就會蓬勃發展。根本有效的變革需要時間,更需要從根源上尋找解決方案,從社會和文化層面改變驅動因素。作為一種更現實的做法,我們可能需要實事求是,承認我們在教育上普遍追求過多,采取一些理論上可能不正確的策略,但它們更切合實際。例如,在減負和擇校方面,考試是一個不完美但有效的手段。為了達到“盡善盡美”的目標,我們不能操之過急。